近年来,吉林化纤累计投入数十亿元进行技术革新,研发团队先后攻克了多道难关,突破了一系列技术屏障,真正实现了碳纤维原丝市场化,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也让进口碳纤维原丝价格随之下跌40%。
吉林化纤坚持产学研用和产业链一体化开发,用小丝线带动大产业链。近几年,企业相继成立国兴碳纤维公司、国兴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将产业链延伸至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
在国兴碳纤维公司的碳化生产线上,一缕缕雪白的原丝,缠绕在滚筒型装置上“翩翩起舞”,再经过数小时、历经300多米生产线的奇妙旅程,变身为黑色的碳纤维。
“化工原料需要经过约100道工序才能变成原丝,我们生产的原丝可以细过头发丝,说起来简单,但是这个技术许多企业多年攻关都未成功。”国兴碳纤维技职人员鲁明说,“原丝经过碳化才能变成碳纤维,这个过程就像做烘焙,十分考验火候,小细节做得不好,就做不出好的产品。”
原丝技术不断突破的同时,吉林化纤也在向下游碳化生产延伸,从2016年产仅200吨的第一条碳化线“中国工程院碳化实验示范线”投产,到600吨、6000吨、1.2万吨、1.5万吨、6万吨碳纤维项目陆续投产,吉林化纤已成为全国排名靠前的碳纤维生产基地。
在碳丝产能充分释放的同时,经过不断地创新研发,吉林化纤在产品质量方面也在不断提升,多个种类的碳纤维产品广泛应用在三一重能、上海电气、明阳电气等国内知名的风电叶片制造企业,有效带动了下游制造效率的提升。“我们结合吉林省‘六新产业’发展规划,正加快碳纤维产品在汽车、轨道交通等领域应用。”吉林化纤集团国兴复材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负责人牛经敏说。
宋德武表示,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集聚力量实施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推进建设吉林碳纤维轻量化产业园,助推碳纤维产业成为吉林省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为加快“六新产业”和“四新设施”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发力打造“中国碳谷”
石油化工产品序列里,有一个长长的产业链,能延伸出成百上千种产品。以往,吉林市的化工产业链条相对单一,优势并不突出。按照做长产业链条的目标,吉林市着力在“补链”上下功夫,“做头”又“做尾”,在碳纤维等化工新材料领域持续发力,发力打造“中国碳谷”,建设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如今,在吉林化纤、吉林碳谷等龙头企业带动下,目前吉林市“中国碳谷”里,已聚集25户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生产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2户,已实现规模化生产碳纤维下游制品4个系列、10余种终端产品。
然而吉林的目标和决心不止于此。吉林市正沿着碳纤维产业链上下游顺藤摸瓜、招商引资,接续谋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持续拓展碳纤维材料在汽车轻量化、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体育休闲等领域应用,让吉林市“中国碳谷”的品牌更加响亮。
宋德武表示,“十四五”期间,仅吉林化纤就规划了24个碳纤维产业项目,碳纤维这一新材料将有力助推吉林省产业升级,意义重大。
今年7月,国家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吉林化纤6万吨碳纤维项目在吉林市正式启动。基地沿着碳纤维全产业链方向布局了碳丝产业园、碳/碳复合材料产业园、汽车轻量化制品产业园等六大产业园区和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推进国家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吉林市还将加大科技攻关和产品开发,拓展应用领域,更好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壮大碳纤维产业集群。
新项目紧锣密鼓、新产业蓬勃发展、新产品走向全国……吉林打造“中国碳谷”的步履铿锵有力。
海安县勤丰化纤有限公司专业生产销售:丙纶短纤维,涤纶短纤维,功能性丙纶短纤维,功能性涤纶短纤维,亲水涤纶短纤维,丙纶短纤,PP短纤,涤纶短纤。